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党课学习——徐悲鸿绘画中的红色精神

作者: 时间:2021-06-02

62日下午,学院在新主楼B332组织召开了全体教职工党课“学习日”活动。学院王群书记介绍了学习的主题: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学习之徐悲鸿绘画中的红色精神,该讲座由党员教师赖盛老师主讲。

徐悲鸿(1895—1953),汉族,原名徐寿康,江苏宜兴人。1949年以后任中央美院院长,被尊称为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。为什么在新中国艺术史上,如此重视徐悲鸿这位艺术家呢?赖盛老师先从徐悲鸿的《奔马》作品讲起,画面右下角题款:“辛巳八月十日第二次长沙会战,忧心如焚,或者仍有前次之结果之,企予望之,悲鸿时客槟城”,以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愤慨之情。可见这张作品创作于“长沙会战”民族危亡期间,采用了正面大透视,反映了抗战期间画家客居新加坡槟城,为抗战卖画筹款捐款的爱国主义精神。

《愚公移山》是在1940年左右抗战时期创作,取材于《列子·汤问》中为人熟知的愚公移山故事。画家创作这幅巨作,是希望中国军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艰苦奋战,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。

1930年创作的油画力作《田横五百士》,徐悲鸿作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创作“历史主题绘画“的艺术家,此作品描绘的主题故事出自《史记·田儋列传》。田横是秦末齐国旧王族,刘邦消灭群雄后,田横和他的五百壮士逃亡到一个海岛上。刘邦听说田横深得人心,恐日后有患,所以派使者劝降,最终田横在刘邦城外自杀,五百士随之自杀。正是有感于田横等人"富贵不能淫,威武不能屈""高节",在当时日本侵华的背景下,徐悲鸿倾注心血创作此作品,认为中国人应该学习《田横五百士》傲骨,决不投降的精神。

讲座最后,赖老师分享了徐悲鸿的一系列小尺幅作品和一则轶事。抗战期间徐悲鸿在新加坡为国筹款,画了一批小画,马来西亚爱国商人郭鹤年家族跟徐悲鸿有很深渊源,当时徐悲鸿在筹款期间,住郭鹤年家中,那时的郭鹤年虽然年幼,但是郭母在家族中德高望重,从小到大教育儿子要爱国,为国效力。郭鹤年在功成身就之后,曾在1973年帮中国外经贸部解决国内糖短缺的燃眉之急。

徐悲鸿当年送给郭鹤年的那张奔马图,作为众多徐悲鸿收藏作品中的一张,至今在郭家及后人心中分量尤为特殊。由此可见,艺术作品蕴含的巨大力量和深厚影响力,可以跨越时空,鼓舞海外华人和子孙后代。


版权所有: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  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逸夫楼  邮编:100191  电话:010-82315088  邮箱:beihangnewmedia@126.com